【說明】
在印度有自然保育傳統,稱之為神聖樹林,從史前時代流傳至今,虔誠的信仰確保保護區內沒有任何一株樹遭砍伐,也沒有任何生物受到傷害。這些樹林,往往是自然學家視為的寶庫也是庇護所,守護在地的生態系中許多在別處已經稀少的物種。印度生態學家加吉爾(Madhav Gadgil)描述了他與植物學恩師瓦塔克(V.D.Vartak)策劃了一趟田野之旅,儘管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文獻中常提到神聖樹林,我卻找不到系統性的調查,更不用說生態學或社會科學的研究,於是展開了在西高止山北部漫遊,找到擁有神聖樹林的村落,記錄林地的面積、植物組成、動物生活、地點,以及這些生態特性與地形、人類聚落、農耕的關係。我也會與當地人聊他們的傳統、信仰和生態知識
【靈感】
2021年「樹─從信仰到抒情」特展推出 720°VR 線上展覽,就以「樹」做為主題,蒐集從古至今的各種創作,不只是賦詩作歌,描寫其形。或敬畏它參天的形象、渴望它長壽的特質,有時也傷感它榮枯的變化。記錄下的各種傳說、軼事,逐漸形成具有時代性的藝術母題,有些被賦予祥瑞色彩,有些則成為受崇敬的信仰對象,具備禮儀、政治等功能,更多的是寓物寄情,傳達各種人生的狀態。
【解決方案】
屏東縣里港載興國小的《最神茄苳王》發展出家鄉繪本作品, 故事敘述主角阿興與茄苳王的校園生活,結合社區與學校、老樹與學童,讓孩子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有一棵保護鄉民的百年老樹茄苳王,也了解到人取之於自然多,回饋於自然少,對自然需心懷感恩。這次的作品正如青悠(2021)所提到的,民間對茄苳樹的印象多半比較正面,是小朋友的守護神。師生將繪本改寫成六段情節並轉製為動畫作品:
一、生病的阿興在鄰居阿港伯的建議下請老茄苳樹公收為契子,護佑平安。
二、但阿興卻因為不愛說話、膽子小,小朋友不喜歡跟他玩,而且也因為不會說故事跟小朋友分享,總是孤伶伶一個人,於是到老樹下哭訴,哭著哭著就睡著了,而老樹公爺爺則現身在阿興的夢裡,並跟他講述老樹的故事。
三、阿興後來學校說著這個故事,小朋友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每天都找阿興聽故事,但阿興說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又讓其他孩子不理他了。
四、某天,老茄苳樹爺爺突然發覺阿興已經好幾天沒有來,而擔心阿興,進去探望他。
五、樹爺爺感應到了阿興的話語,並再次來到了阿興的夢裡,消滅病菌與噩夢,然後告訴把自己的故事說給其他小朋友聽。
六、在老茄苳樹爺爺的護佑下,阿興的病好了,回到學校把自己和老茄苳樹爺爺的故事說給大家聽,在放學後也找大家一同到老茄苳樹下,一起聊天、一起嬉戲,每天都有不同故事發生在老茄冬樹下,阿興再也不孤單了!
【參考資料】
林容伊、林宛萱(2021)「樹─從信仰到抒情」特展。故宮文物月刊,455期,頁30-47。
Madhav Gadgil(2019)護衛神聖樹林。科學人,204期。
青悠(2021)。民間信仰的茄苳樹王公,也會有性別認同的煩惱?。泛科學,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頁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