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余昭玟(2012)探討在地書寫,屏東相對於北部而言,是典型的台灣文化地理中心之一。籍貫是書寫者的身分屬性,在地作家對於屏東的地方意識,來自直接體會,自我與地理位置關係的思考,土生土長的經驗使人對環境先有了識覺,並產生對待環境的意念,因此在地作家以文字來表記地方,必然有迥異於非本地作家的記憶與認知。場景同在屏東,雖屬不同鄉鎮,故事也各異,但要如何共織記憶之網?
【靈感】
林逸萱(2012)在其「談屏東作家郭漢辰-在地書寫的新詩創作」,探討郭漢辰的作品《請和我一起閱讀土地的詩行:屏東詩旅》,卷一中共有「懷舊者路線」、「旅人路線」、「大海游路線」及「候鳥飛行路線」四卷,以不同的觀看視角敘寫屏東各地空間特色。透過文字一方面帶出對屏東人文與地景的眷戀,另一方面也顯示其對現況的感慨,在卷二將自己化身為一名旅人,循著地圖展開探訪屏之旅,用詩句呈現屏東於外鄉人眼中的美感。在地人與異鄉人正是從兩種眼光觀看屏東,而主要因為身分上的不同。詩人由這樣的對比寫法打破了時空界線,使自己與閱讀者順利遊走其間。
【解決方案】
《請和我一起閱讀土地的詩行》
〈汪洋是我們唯一的家〉這篇新詩所敘述的是大多數黑鮪魚成長到死亡的故事,所使用的方法則是以一支年幼的黑鮪魚—大黑的主觀視角搭配作者客觀的成述小鮪魚的憤慨及感受,特別是第三段及第四段,在閱讀的同時心情彷彿跟著大黑帶著憤怒的心情快速的游過海洋的每一處,作者的寫作手法相當高明,將讀者帶入情緒中,在閱讀完之後,令人不禁反思人類對於海洋生態的漠視,在我們吃喝玩樂的同時,有多少的魚類幼仔被我們殘害,我們的生活品質、科技文明建立在犧牲了多少生態。
〈落單的仔魚〉從詩的一開始便能夠知道這是以一隻魚的視角去進行訴說的,牠期待著有一天跟人類可以不再是捕食與被捕時的關係,當這一天成功的到來時,甚至幻想著跟人類共同生活,一同逛漁市、一同享受海洋的懷抱,之後的寫作便像是在引領閱讀者化身成海裡的魚,跟著世界的洋流換繞個個海域,從台灣出發,途經太平洋、再到各個極區海域,最後在「家」也就是汪洋中四處遨遊,能夠從中了解到作者殷切期盼著人類不要再過度捕殺海洋生物的心情,並盼望著能夠共同生活在汪洋這個家
〈海風密碼‧黑珍珠的滋味〉道出每顆黑珍珠蓮霧所蘊含的故事,為了結成一顆顆黑珍珠蓮霧果實,自然中四季的嬗遞、陽光、水、土壤缺一不可,還有農人辛苦的耕耘。當人們咬下黑珍珠蓮霧時,便可以品嘗到由海風薰陶過的鹹滋味、土地所涵養的生命力、太陽光明的照耀,由天空、汪洋、夕陽、土地、大地農夫所集結而成的味道,品嘗一顆顆從充滿四季戀愛的愛之果樹下取得的愛之果實。
〈藏在陸地的海灣.大鵬灣〉描述屏東東港的大鵬灣,地理位置和型態較為特別,因此作者也有趣的問:倒底是陸地中湧出的汪洋,還是被陸地層層包圍的海洋?大鵬灣有著紅樹林的生態環境,原本的海灣內養殖的蚵業遷移後又回歸到了平靜。大鵬灣曾是台灣唯一一個水上飛行基地,目前有設置一架水上飛機造型建築供人遊憩,但和「大鵬」灣一樣無法飛翔,唯有東隆宮的瘟王也能藉由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跟著燒王船的隱形翅膀一飛衝天。
【參考資料】
林逸萱(2012)。談屏東作家郭漢辰在地書寫的新詩創作。屏東文獻,16,187-202。
余昭玟(2012)。記憶與地景-論屏東小說家的在地書寫。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8,32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