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lenge #01》消失的,如何回來?

【說明】

小農的故事,除了有其文化意義,它有著很科學的概念就是「系統」,每年都要把生態系統恢復調整,那個是有科學原理的,以水梯田為例,農田都有含水源跟蓄洪的一些功能。水梯田的地方是不會有土石流的,那水梯田相對的就是有水,水就孕育萬物,水的地方就是萬物就是生物多樣性很豐富。那因為像貢寮水梯田的農家,過去他們在那個地方也是耕田耕作了兩百年,從早年他們的祖先的耕作面積。可是一代一代一代的人口老化然後凋零。年輕人不願意回來耕作,在過程當中看到水梯田過去的生物的萎縮,然後復耕以後生物多樣性又回來了。

【靈感】

國家地理頻道紀錄貢寮的《戀戀水梯田》、《水梯田攝影故事》與《貢寮水梯田》給我們一個靈感,就是透過紀錄水梯田復耕的故事,帶出來的就是一個過去物種消失到因為水梯田的復耕,又回來了的故事。

創作者都要先做功課,大上分為前期調查、觀察與實際拍攝三個階段:

前期調查時,可以爬梳文獻,了解水梯田的生態議題中有那些已經討論過了,當然也須需要到現場觀察一段時間,所以知道有那些物種是什麼時間什麼季節,在那裡農夫是用二十四節氣,是用節氣來說故事的。像某些畫面就整整等待,等待適合的時間拍攝,甚至會嘗試失敗,如鳥爸爸在教五隻雛鳥吃魚、捕魚,但有些畫面也可能因為長期涉入而意外拍到。如果想要觀察一些生物行為,如臺灣藍鵲的巢,要記錄下蛋、孵蛋、破殼到離巢,可能就要需要付出數個月的時間才能有更細微的一些生態行為。而拍攝的時間點也都要琢磨,在影片中翡翠樹蛙得用清晨 6點到 7 點太陽的斜光,才能夠拍攝到這樣子的透明度,我們這不是打光,而是運用自然光。

【解決方案】

因為我們有多重性的故事,敘事的方式中有農民的故事、有環境的議題,然後面臨的困難環境、人口老化的議題,還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然後水梯田的功能、文化,那麼多元的故事內容要在短短的數十分鐘呈現。對環境觀察入微,一年四季投入了很多時間,可以拍到很多生態的東西、一些天氣的變化還要農民的作息。生態紀錄在處理影像素材的時候,可能不只有事實,真實性中還考慮到時間和美感的呈現,選擇過程是經驗鍛鍊出來的,需要在實作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