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二○二○年出的《i世代報告》指出,美國「i世代」是「完全在後網路時代出生的一代,花在手機上時間比真人多」。受訪的十三歲少年坦承「只讀老師指定的書,不覺得閱讀有任何樂趣」。i世代不願讀書,主因在書的速度不夠快,對一個成長在幾秒間就可點擊連結、滑到下一頁的世代而言,要「等上一段時間才會有趣」的書本抓不住他們的注意力。
《i世代報告》提到,i世代看的線上影片很少超過三分鐘,且每隔幾秒就交替使用不同的App。他們不讀長文,更不愛傳統寫作,倒是頻繁在社群發布簡短的圖文訊息。教室裡的i世代不論課堂發問、參與的踴躍度,都比五年前更低。因此作者建議,教師在課堂上要配合學生短暫的持續力,在講課、討論、放影片、示範間不斷切換。
備一堂孩子喜歡 , 且有效的課
推出「科學媒體素養教材包」,以破解網路謠言的科普動畫,搭配完整的教案、教學簡報與學習單,希望能助現場老師一臂之力,讓學生們在課堂中除了自然科學知識,也能培養媒體素養的思辨能力。
學生挑戰通過設計解決迫切的問題
RSA 學生設計獎是一項全球開放式創新競賽,自 1924 年以來一直舉辦。我們挑戰學生和應屆畢業生解決緊迫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問題,並提出可以改變系統和塑造未來的創造性解決方案。
2006年,位在科羅拉多州的一所默默無聞的公立高中Arapahoe剛結束暑假;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校長請該校科技中心的負責人Karl Fisch為老師們解說一下目前教育界的技術發展和趨勢。於是Karl就決定以讓老師瞭解未來趨勢的角度來製作一套投影片,希望他們可以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進而能夠讓高中生們面對這樣的改變。
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這個定義也間接地回答「為什麼要讀經典?」的問題。經典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可以透過反覆的閱讀而每次都發現新的意義。
地獄梗由來:指看到沒良心的東西卻不小心笑了,因而感到罪惡感,所以才說自己要下地獄了,從而感到反思。利用該古人的死亡相關代表人/物,配上菜色而形成的徽章設計。
每周三晚上仍然與一群熱愛幼兒教育的老師們進行教學媒體應用的創作聚會。每個人都已經在交流過程中會使用逐格動畫、數位音樂創作、影像編輯等軟體工具。請大家跟我分享「到目前為止」,有什麼喜悅?或是難關?或想挑戰?都可以告訴我。每一位,百分百地都喜歡並肯定自己可以做創作,我想這已經成功一半了,創作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LINE把孩子們表達情感的字彙化約為「キモイ(好噁心)」「ウザイ(好煩!)」「ヤバイ(糟了!)」三種,使其語彙與思考能力變得貧乏,不得不慎待之!矢野在去年也曾為「現代財經(現代ビジネス)」網站撰文,同樣強調了其對於年輕一代語文能力的擔憂。
黃文車教授《地方作為田野——屏東民間知識圖像與在地敘說》中,師生採集屬於屏東土生土長的妖怪,透過修課學生的傾聽化做文字,以及其想像力轉化為圖像,躍然於紙上
屏東縣政府招募有志青年參與《暑期圓夢計畫》,其中列表內就有一項是「原住民族本位教科書推廣計畫」,於是學生自組《藝和工作室》參與提案,以教科書為本,依照裡面的內容進行腳本開發。
從關注自己的手,在生活上的各種作用,到出手幫助別人,推己及人,影片傳遞了手能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的概念,不論是小小的舉手之勞的助力,都能有利己利人的力量。看完影片,感受到一股暖流,是一部有正能量的作品。
借用電影《月老》的情節,邀請夥伴擔任神職,激發連結他人的能力,為人創造幸福,作為我後面十周課程的想像情節。感覺是綜合性的,認知是分析性的,感覺是右腦系統、認知是左腦系統,在專注開發左腦的理學院裡,我的挑戰是讓能每個人像神一樣,使右腦的感覺能力「覺醒」。
在外人的世界裡,看到動畫的時候是繽紛多彩,但對真正做動畫的過程是有很長的時間是枯燥乏味的,從腳本到產製的主題呈現都是一段學習資訊、應用資訊轉化知識的歷程。
我們從小到大很多的體驗都是父母幫我們決定的、老師幫我們決定的,很多體驗的方式與內容也都不是學生自己決定。如果學生能決定體驗的方式與內容,那會是什麼?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以及Line臺灣連線公司,開放學生參與科學媒體素養的創意行動提案。
我採取過程性驗收,將均一教育平台已經開發的科學媒體素養文本,作為倫理文本再設計的素材,鼓勵學生創意地使用它,設定情境、角色、行動與表現,運用想像力將文本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場景。這呼應我在這堂課的第一周,我向大家詢問:「讓你妳印象深刻的那位老師長什麼樣子?」在均一提供的任務裏,現在讓學生自己來做做看。
跨領域很多老師都會很焦慮,特別在分科的時候會懷疑自己。每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現場都有自己的創造性,老師們能認識到自己就是一個創造學習的藝術家,是與藝術連結的。
透過學科教師引導,從課室內搜尋、整理、組織、編輯、引用、再製等建構內容,根據溝通需要,選擇口說、寫作、文案、簡報、報導、插畫、繪畫、攝影、錄像、動畫等創作形式,引領學生關心在地發展與全球連結的永續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