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簡介
以地方學為理念,結合設計思考方法,來進行課程共創,思考科學與學科知識,可以如何做表達,用作品來形構學生探究的學習歷程。
有意願參與實驗計畫的教師與大學教研團隊合作,從媒體再現的問題中,讓學生了解在地生活與科學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地方性公共議題不只是學習的參考文獻,也可以轉化作為創造性學習的素材。
透過學科教師引導,從課室內搜尋、整理、組織、編輯、引用、再製等建構內容,根據溝通需要,選擇口說、寫作、文案、簡報、報導、插畫、繪畫、攝影、錄像、動畫等創作形式,引領學生關心在地發展與全球連結的永續議題。
計畫將共創課程與作品,建造一座雲端地方素材館,收集屏東參與師生的創作歷程檔案,鼓勵資源共享、串連屏東共學共好的精神。計畫參與者對於擴大地方學與科學探究的學習材料、創新和多樣性有所貢獻。
2023 年「共創」課程以「永續屏東」為主題,邀請專業教研團隊:國境之南永續科普計劃團隊SDGs Talk & Design、科學文學/新聞報導、科學探究社、動畫影像實驗室等駐校,藉由深入淺出的主題解說與實作體驗,培養學生在科學與藝術領域的興趣,增進人文素養,同時輔導學生創作、表演、實驗及自我實現,激發其未來持續主動學習的動機與行動力。
為什麼要共創
改變設定以利理解所學應用的變化多端
學生常認為—希望—┼用一套步驟或直接用上公式 (鷹架),就能解決未來所有問題。但過去學習遷移的研究強調,給學生的任務必須有其關聯的背景與脈絡,套用鷹架終究會被未來變化所取代。
意義理解與學習遷移
理解不能被動獲得,而是靠主動積極的知識學習,以有挑戰的問題開始,共創,每堂新課程,而非教新的內容,練習建構意義,以及把知識遷移到SDGs在地議題情境的練習機會。
把所學重述、改寫或重新演示
使用媒體,不只是聽讀,更強調說寫,學習創作為學生提供課堂上發揮更多創造力的機會。許多創意的實踐性質,帶來更多的關注、參與和獨立學習。這也意味著它非常適合視覺、動覺和聽覺學習風格。
把教科書、圖書、網路資料等文本,有創意地放入新的體裁、時間、地點之中,讓學生以自己的話語重組所學,對長期記憶與彈性應用知識很有幫助。
合作課程,引發出來的學生作品,應該要像是一個產品的「使用說明書」,有了它,就可以依循指引一步步使用上手,依據自己的需求製造出作品。根據老師的學科特色與自己獨有的品味,創造出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藝術品;共創計畫的產品價值,在於促成更有開創性的創造或使用,不使變成一個優美的藝術品。
我們不定期會招募,邀請創作者進駐屏東地方的學校、地方社區營造等屏東區域,共同探索在地議題,透過創作展演來為地方發聲。